二氢嘧啶脱氢酶(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, DPD)是嘧啶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,负责催化5-氟尿嘧啶(5-FU)等化疗药物的分解代谢。DPD活性缺失或降低会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,引发严重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。近年来,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,DPD检测已成为肿瘤化疗前的重要筛查项目。本文将从检测范围、项目、方法及仪器等方面,系统阐述DPD检测的临床意义与技术细节。
DPD检测主要应用于以下临床场景:
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或色谱法检测:将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底物([14C]胸腺嘧啶)孵育,通过液相色谱(HPLC)定量测定反应产物。该方法灵敏度达0.5 nmol/(h·mg蛋白),变异系数<15%。
收集24小时尿液,采用LC-MS/MS联用技术同步定量尿嘧啶和二氢尿嘧啶浓度。当UH2/U比值<10时提示DPD缺陷,需调整药物剂量。
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:
DPD检测通过多维度评估患者的代谢能力,显著降低了氟尿嘧啶类药物相关毒性发生率。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建立酶活性检测与基因筛查联合的检测路径,特别是对高危人群实施预防性筛查。未来随着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,DPD检测将向更高灵敏度、更低成本和更快速报告的方向演进,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