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珠状链杆菌(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)是一种革兰氏阴性、多形性、需氧或兼性厌氧的短杆菌,主要作为啮齿类动物(如大鼠、小鼠)的共生物存在。人类感染通常通过被啮齿动物咬伤或抓伤、接触其排泄物或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引发,导致鼠咬热(Rat-bite fever, RBF)。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,实验室检测在确诊中至关重要。本文围绕念珠状链杆菌的检测范围、项目、方法及仪器展开系统阐述,为临床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。
念珠状链杆菌的检测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:
针对念珠状链杆菌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项目:
培养法为检测的“金标准”,需在富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(如胰蛋白酶大豆琼脂、巧克力琼脂)中,于37℃、5% CO₂环境下孵育5-7天。典型菌落呈“煎蛋状”或颗粒状,革兰染色可见念珠状排列的杆菌。进一步可通过生化试验(如氧化酶阴性、过氧化氢酶阴性)及MALDI-TOF MS质谱分析确认。
基于PCR技术的核酸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,适用于早期或培养阴性的样本。常用靶基因包括16S rRNA、groEL及recA。引物设计示例如下:
近年来,宏基因组测序(mNGS)也被用于疑难病例的病原体鉴定。
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(IFA)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IgM/IgG抗体。抗体滴度≥1:80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。
不同检测方法需配套专用仪器,核心设备包括:
念珠状链杆菌检测需综合运用微生物培养、分子诊断与血清学技术。尽管传统培养仍是确诊依据,但分子检测显著提高了早期诊断效率。未来,基于CRISPR-Cas的快速检测技术与便携式测序仪的开发有望进一步缩短检测周期,尤其在资源有限地区将发挥重要作用。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与实验室数据,建立多维度诊断策略,以降低漏诊风险。